厦门市公务员心理健康
手机版
如何让不熟的人帮你的忙?
编辑:
2018-11-28 10:18:41
浏览量:433
评论:0

德国著名统计公司Statista日前公布了一组与社交网络有关的数据:

87%的领英用户拥有超过101位联系人,25%的人拥有的联系人在500至999人之间。

尽管每天你可能会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上收到数十个“添加好友”的情况,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正视社交网络天生的缺陷——“我给你点过无数个赞,但相逢却不识”,你不可能做到和每个人保持联系。如果有一天,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,你需要同一位久未联系的“好友”破冰,那么问题就来了。

如果想要从根本上预防这种尴尬的情况发生,我们还是想说保持真诚的交往、适当的问候频率是根本之道。但你也会说:“我哪有这么多时间去一一问候呢?而且没有内实质内容的寒暄,别人不会觉得我是神经病吗?”

因此,将身边的人际关系进行分类,有效地进行筛选,从每种类别中挑出较为重要的人注意保持联系,那么就可以避免尴尬情况的发生。

我们贴心整理出这几类人供你们参考:

导师级人物:当你需要寻求尖端专业领域的帮助,联络人中应常备他们的联系方式;

校友:校友集团可以是充备的人际资源,通过校友能够实现人际网络的“指数级”增长;

组织、机构成员:组织机构可以包括在地的各式盈利或者非营利性组织,初创企业极有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帮助。

朋友、家人:亲密程度相对较高,且调用可能性最大。这类人群能够成为你需要帮助时的一度人脉。

当然,现实情况我们也替你考虑到了。我们往往都是在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一拍脑子,突然想起来在联络人名单里想起来一位“救火员”,猛地一个电话打过去显得不够礼貌,发微信显得不够庄重,打电话又过分突兀,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?

正确估量你们之间的关系

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没有社交障碍的,其实它就像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隐疾,发作的时候才能令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。我们总会担心:“对方会不会拒绝我?”“我这么久没和他/她联系,这我怎么开得了口啊!”“他一定把我忘了,觉得我是唬人的。”……

这种反应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,心理学甚至还给这种情况专门发明了一个名词:“骗子综合征”(imposter syndrome)——当你自身开始产生怀疑心理的时候,你就变得异常脆弱,无法正确地衡量现实情况,有一些人甚至潜意识里还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对他说:“你这个骗子!”

当人们汲汲于自己的目标,充满干劲与活力,他们也有可能被心底的恐惧所影响,原因在于我们会自动减损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。原因在于,人们总是轻视自己擅长的领域的价值。

比如你有了一份优秀的产品,想找一位仅有“一面之缘”大牛来为你背书站台,然而却迟迟无法打个电话甚至发一封邮件。克服这种心理,是你们构建有效联系的第一步。原因在于,人际关系是一个交互(interactive)的过程,来源于双方的互相定义,当你认为你和他/她真心“不熟”的时候,对方也会自动将你疏远。

其次,最好也不要“装熟”。我们不喜欢那些一上来就“投怀送抱”的朋友,特别是当对方“有所图”的时候。因此,找到你们双方之间的共同点非常重要。比如:“我们2009年都在X公司实习”;“我们在XX的生日聚会上见过”;“我们是领英的朋友却从未交谈,所以你介意给我几分钟的时间吗?”这类自然大方的开头能够替你们打开一个沟通的渠道。即使有求于人,也不要自降身份。

学会提供互惠的条件

哈佛商业评论(Havard BusinessReview)中曾刊载过Jodi Glickman的一篇文章,其中提到:当你考虑到双方的利益的时候,对方更有可能给予你回音;反之,若你仅考虑到利用对方的专业技能或者人际关系,那么回音可能会遥遥无期。

拿生活中一个最为普通的例子来说,我们有多少基本不说话的联系人,几年之后第一句话就是:“朋友圈第一条点赞!谢谢”,“拜托帮我家孩子投个票吧。”当然这些人勇气可嘉,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成功获得帮助呢?其中又消耗了多少人际成本呢?

有求于人时,我们应当考虑到:“人家凭什么帮我这个忙呢?”我们总是习惯性忘记如何满足对方的需求。因此在你开口同一位久未谋面交谈的联系人说话的时候,考虑一下你能够为对方offer什么样的好处呢?

此外,记住:问的问题越具体,回答的人越省力。这一点应用到人际经营中也是如此。主动去联系一位久未交谈的朋友确实有些尴尬,也确实需要一些客套的辞令,然而不要让多余的言语折损你们会话的意义。你提出的要求越具体,对方对你的疑虑才会越少。

这不仅能够为你自己增加底气,并且也是通向“求助成功”的捷径。毕竟,“双赢”这种事情谁不爱呢?

渐进式地提要求

我们可以先来看试验: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走访一些家庭主妇,要她们一个小招牌放在家里的窗户上,基本上所有人都愉快的同意了。后来心理学家们再度要求她们放一块稍大的招牌在庭院里,半数的人同意了。与此同时,随机走访另一组家庭主妇,直接提出在庭院中放大照片,只有不到20%的人同意。

如此可知,层进式地提要求能够增强任务成功的可能性——当对方接受了你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,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,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,极有可能接受你难度更大的要求。还有一句中国话能够完美概括,那就是:“蹬鼻子上脸。”

也就是说,学会将你的要求进行有效拆分。还是以“找大牛站台”为例,你可以先提出:“大牛,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先试一下我司的产品呢?”如果得到了对方的同意,进行二次请求的时候就可以说:“那您觉得邀您帮忙一起加入推广可不可以呢?能不能为我们站一次台呢?”许多人为了避免外界认知的不协调,来自内心的恢复协调的驱动力就会促使他们帮你的忙。说白了,有了小打小闹的第一次,想要拒绝真刀真枪的第二次,有点难。

欣赏他人的帮助,设定良好预期

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提出一种“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”,也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(Pygmalion Effect)。其实这种效应往往被应用在领导对待下属的方法之中,比如交办某一项任务的时候,学会表达:“相信你一定可以办好。”这种愿景,能够增加对方成功的概率。

当然,应用在人际交往之中也是如此。学会和对方一起设想你们创造的美好未来,传递出一个信息:“即使久未联系,我也认为你是做这件事情最为合适的人选。”对方很有可能按照你想要的方向发展。因为人的感情和观念会不自然受到对方的影响。“赞美”、“信任”和“期待”会成为你手中的王牌,令对方舍不得让你失望。

找借口是一种艺术

如果前面所有的条件你都做不到,那么就只能学会“找借口”了。

使用“节日”、“生日”等话题作为切入。如果不巧,两种情况都没有遇到,学会查询对方公司或者工作的现状,简单了解一下总体的情况,然后选取一个有意义的事件切入。比如:对方公司举办了一次成功的活动,推出了非常成功的产品等等都可以作为话题的开始。

如果对方有兴趣和你聊一聊,那么你们就有了进一步谈话的空间。俗话说的好:“伸手不打笑脸人。”如果你带着夸奖和祝福来到他人的身边,他们总会愿意送你一些客气的甜枣。当然如果你发现这是一块硬石头,及时调转方向,找新的人来帮忙才是重中之重。

当然最重要的是记住,无论人家是否帮忙,都应长怀感恩之心。

请发表评论
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
全部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内容
更多评论
推荐课程
  • 肩膀放松训练
    肩膀放松训练
    讲师:
    播放:1662 次
  • 光环扫描式放松训练
    讲师:
    播放:1487 次
  • 冥想放松训练
    讲师:
    播放:1575 次
  • 注意力集中放松训练
    讲师:
    播放:2098 次
  • 美好睡眠催眠
    讲师:林颖
    播放:1538 次
  • 身心能量提升疗愈
    讲师:李元榕
    播放:1488 次
Copyright 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福建伍贰伍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
公司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云鹿路兴祥大厦B栋803号 服务热线:0595-23451000 网址:http://www.fj525.com

智慧心理云平台

欢迎测评用户登录

看不到验证码?点击重新换一个!
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《服务协议》

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